棱皮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贪生怕死不丢人养个贪生怕死的娃,才是
TUhjnbcbe - 2024/2/25 19:34:00

最近几天晚上,6岁的孩子在睡前都会伤心地说:“妈妈,我不想你老去。老了,就会死吗?”想起以前我总是对孩子开玩笑说:“等你长大,妈妈就老啦!”估计是这句话对孩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想起最近接连发生的孩子自杀事件,我突然觉得,养一个“贪生怕死”的孩子,也挺好。如果那个跳桥的17岁孩子,能够敬畏生命,他或许就不会在愤怒的裹挟下,义无反顾地跳桥;如果那个喝农药的孩子,能够懂得死亡,他或许不会选择喝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更不会直播自己喝药的过程……

在人类所有形成的概念中,生死无疑是最基本的。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概念却是最复杂的。这个问题也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他们想搞清楚,孩子是如何思考这些概念的呢?

1、皮亚杰的研究

皮亚杰就曾对此作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学龄期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辨别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无生命的;他们一般会把有生命的物体特征加到无生命物体上去。这个过程,被皮亚杰称为“泛灵论”阶段。

皮亚杰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他采用提问的方式,比如询问孩子“如果我把这个纽扣扯下来,它会有什么感觉?”“太阳知道它在发光吗?”“椅子会介意被人坐吗?”具体可以用以下的对话来说明:

皮亚杰:当有云并下雨的时候,太阳在做什么?孩子:它会走开,因为天不好。皮亚杰:为什么?孩子:因为它不想被淋雨。

皮亚杰认为,学龄前的孩子会认为所有的东西都具有意识:石头、山丘、自行车、风等等,学龄前的孩子认为,所有的这些东西都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只有当孩子进入前运算阶段,孩子才开始分辨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区别。刚开始,任何物体都被看成是潜在的有意识的,例如,一块移动的石头是知道自己在移动的。渐渐的,孩子认为只有动着的物体是有生命的,比如,能动的自行车或者被风吹动的叶子都是有生命的。最后,孩子认识到生命仅仅在动物和人类中存在,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区别有本质的不同。

不过,皮亚杰的理论受到了后来的一些心理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皮亚杰假设生命是一种单一概念。但最近的研究却表明,生和死都不是一个单一概念,而是由很多次级概念组成的。代表人物有Inagaki和Hatano的研究。

2、Inagaki和Hatano等人的研究

Inagaki和Hatano等人认为,关于生死有很多次级概念,而孩子对于这些次级概念的认知并不是同时发展的。例如生命的概念,一般被分为五个次级概念:成长、繁殖、自主运动、遗传和发展改变。

孩子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可以分开来研究。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可以明白动物能够长大,但是石头桌子等东西不会。甚至一些更小的孩子,他们也会知道变大意味着长大。同样,自主运动也是孩子区别生物和非生物的方法。还有遗传,学龄前的孩子都能明白,母狗会生出小狗,而不是小猫;西瓜子只能长出西瓜,而不是桃子等等。

对死亡的概念也是如此。他们认为,死亡可以分为四个次级概念:不可逆性(死后不会复生)、停止性(所有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都会停止)、因果性(因为某些客观因素而导致死亡)和不可避免性(死亡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就算孩子也一样)。当这些次级概念被分开研究的时候,它们的开始和发展过程并不相同。

Inagaki和Hatano等人认为,6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掌握不可逆性和不可避免性,但其他两个概念的发展比较晚。因为这两个概念必须出现在孩子的经验中,他们才能够理解。其实,就算他们能够理解这些概念,他们也很难将这些概念说清楚。

例如,如果问六七岁的孩子有关死亡的原因时,就算已经明确告诉他们死亡是由癌症、心脏病造成的,这些孩子他们依然会给出一些五花八门的答案,如“因为吃了肥皂”等。

不过,个人的经验会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经验,比如家里有弟妹出生了,或者身边的有去世的人,都会让孩子真切体验到生命的真实性,让他们有机会去得到客观的信息。

这些次级概念,孩子都能够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初步理解,但他们却依然弄不明白什么是生命或者死亡。这其实和孩子的成长规律有一定关系,因为生命或者死亡的概念太抽象,不具体,孩子无法掌握;但那些次级概念却很形象具体,有实实在在的可见的东西作为支撑,孩子自然能够理解。

3、只有“怕死”的人,才能惜命

知道了孩子的大脑里是如何认识生命和死亡的,家长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让孩子敬畏生命,成为一个“怕死”的人。既然孩子能够理解有关生死的次级概念,那么就在生活中用实实在在的例子告诉孩子,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我家孩子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死亡,是他养的乌龟爬爬。因为回四川,把乌龟托付给邻居养着,但邻居只给乌龟吃的,却没有换水,导致乌龟干渴而死。孩子回家之后,伤心了很久,不止一次地问:“妈妈,爬爬还会回来吗?”“如果再买一只,还是爬爬吗?”

趁机给孩子说了一些关于死亡的知识,孩子明白了,死亡意味着永远的离别,意味着生者的悲伤。他或许依然不会明白什么“死亡”概念,不清楚人类的死亡,但这一次事件能让他深刻体会死亡带来的悲伤。

那一年,孩子四岁半。从此以后,我家孩子变得特别害怕“死亡”。后来,孩子知道人会变老,而变老会死后,他开始担心我会变老。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怕死的人,才能惜命。从心理学上来说,“贪生怕死”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甚至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能,一种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心理。这种正常的心理,让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产生恐惧心理,这是几千年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自我保护机制。

在生活中,让孩子见识一些死亡的事情,并不是坏事,也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相反,它会让孩子珍惜生命。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先生,多年来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因此她认为,幼儿死亡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死亡教育一方面要破除其神秘性,让孩子了解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赋予生命的神圣性,让孩子直面此事,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4、惜命,就是善待自己的身体

很多成年人其实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懂得生命的重要性,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随意放弃。但是,他们却忘记了,珍惜生命其实更应该善待自己的身体。

对于这一点,医院就明白。那些生病的人,花费巨资想要留下自己的生命,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平常的生活中,却一点都不善待自己的身体。

想让孩子珍惜生命,在平常的生活中一定让他们懂得善待自己的身体。《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这样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可以说是最朴素的教育孩子珍惜生命的古语了。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爱惜自己的身体,其实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够了。

第一,让孩子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当孩子面对侵害的时候,懂得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的生命。例如,教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一定要大声呼喊,往人多的地方跑;教孩子学会辨别危险场所,例如网吧、歌厅等地方;教育孩子不能单独外出,懂得拒绝陌生人;教育孩子懂得一些简单的逃生技能等等。

第二,教育孩子一定要学会好好照顾自己。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想动手的时期。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期,相信孩子,支持孩子,让孩子尽量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平时多喝水……这些小事能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好。这些小事,孩子需要自己提醒自己去做,长大了就要做更多照顾自己身体的事情:不熬夜,少吃垃圾食品,不自己伤害自己的身体……

要让孩子明白,我们不但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还要通过锻炼能方式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和健康,这才是真正的珍爱生命。

第三,教育孩子一定要不伤害自己的身体。

现在的社会,自残的人很多,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这种以受伤为目的的行为,常见的行为有割腕、吞食不具*性的物品、以烟蒂烫伤手臂、拳头打自己等。

究极原因就在于孩子在平时的生活缺乏生命教育。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身体的宝贵性,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孩子能够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宣泄情绪。

如果一个孩子懂得善待自己的身体,懂得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懂的珍惜生命,一定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一个“惜命”的孩子,不会那么容易就走向死亡的。

5、惜命,是珍惜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让孩子正确理解死亡,还有一点就是要让孩子珍惜生活中一切有生命的事情。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和谐社会,其实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地球环境屡屡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将人来纳入生态系统。

霍伊马·迪特伏尔泰在《人与自然》中就曾警告人类:

和谐社会首先来自于人与自然的本真平衡关系,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是“自然的人化”或者“人为自然立法”二元对立的君臣关系。人类只有自觉控制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理智而友善地与自然和平共处,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才可能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让地球成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源头和土壤。

让孩子明白这个可能有点难,孩子可能也不懂什么是生态学,为什么要和自然和谐共处,但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就有这样一个意识:人在自然中不是高高在上的,如果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灭绝其他物种,终有一天,我们也将埋葬我们人类自己。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不仅自己的生命需要珍惜,其他人的生命同样宝贵;不仅人类的生命值得珍爱,其他生物的生命同样需要善待。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个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值得珍惜。

作为一位母亲,我其实非常希望我的孩子能够“贪生怕死”。我觉得如果孩子特别珍惜生命,那么他一定懂得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无论承受多大的压力,他都会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自己的生命。只要生命还在,一切皆有可能。

1
查看完整版本: 贪生怕死不丢人养个贪生怕死的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