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皮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讲平说期缺乏计划会闹笑话,优势 [复制链接]

1#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趙玉平

平讲平说期#

我们常说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了做计划的重要性,计划是一种提前的安排,有了提前的考虑与合理的安排,就能够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提高效率,防范风险。

在这方面有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公元年发生的逍遥津之战。当时孙权抓住曹操主力远在汉中的时机,就集中了10万大*来围攻合肥,镇守合肥的是曹操手下三元大将,张辽、李典、乐进,他们手下的部队只有人,对于这场战役曹操是有提前安排的,他给张辽等人发出的指令就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出战;乐将*守,护*勿得与战”。这个意思就是要求张辽等人采取积极防御的措施,一定要相互配合,主动出击。不过进一步来说,这个安排又比较粗略,时间、地点、方向、方式都没有具体讲。所以根据曹操的安排,张辽又做出了自己的安排,他准备带壮士趁孙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孙权大营进行突袭。

当时满营众将都觉得众寡悬殊,敌人声势浩大,这多人无疑就是送羊群进入虎口。而张辽的思路正好相反,他认为孙权立足未稳,安排又不到位,诸将之间缺乏协调配合,虽然人数众多,但不足为虑,己方虽然人少,但属于虎入羊群肯定会所向披靡。所以战前,张辽非常霸气的说了16个字,“折其盛势,以安众心,成败之机,在此一战”。

那么《三国志》对这场突袭战的描述是这样的: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也就是说,张辽的突然袭击真的是打了孙权一个措手不及。孙权在提前安排方面还是真的挺不到位的,大*就没有防备,没有防突袭的计划。

在一片乱战当中,陈武战死,全*溃散。孙权在卫队的保护下,狼狈地爬上一个小山自保。可以说这次突袭确实达到了打击敌人士气,提升己方士气的目的。这个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先声夺人。可以说孙权大*吃败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事前充分的安排,对张辽的突袭缺乏必要的准备。

张辽的第二次大胜利也是建立在孙权部队的提前安排不周到,准备不充分的基础上的。看到合肥城久攻不下,孙权决定大*撤退。孙权有10万大*撤退,命令一下,各路将领带着*队就纷纷退走了,长江以北就剩下孙权和身边的多卫队,再加上吕蒙、甘宁、蒋钦、凌统等将领,张辽望见东吴*队仓促撤*,而江北留下少量部队,立刻组织大*从后尾追。大家看到了,在整体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这次追击战在局部上却有人数的优势。

对于张辽的突袭,江东*队还是一点准备也没有。当时众人大惊失色,那个鼓手吓得连鼓都不敢l擂了。甘宁、吕蒙、蒋钦等人拼死护卫孙权,凌统率领手下多人杀入敌阵,最终这多人全*覆没。孙权在这次战斗中差一点被活捉,靠着众将拼死力战,加上一点点运气,再加上张辽并不知道这少量部队当中居然还有孙权,所以孙权才得以侥幸脱身。所以从此之后,张辽的名字威震江东。据说小孩哭的时候,父母都是这样吓唬小孩的,“别哭了别哭了,张辽来了”,这样一说,小孩立刻就不敢哭了,留下一个典故叫“张辽止啼”。

那么通过这次战役我们也看到,从曹操到张辽,各级的计划工作做得都非常到位,安排得都非常充分,可以说是目标明确,安排周到,行动迅速。反观东吴10万大*,两次面对张辽少量部队的突袭,都显得手忙脚乱,确实在事前计划、事中组织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漏洞。《三国志》记载,几年以后,曹操大*南征,曹操特意重返旧战场,每到一地,他都静立良久,对于张辽所表现出的有勇有谋和指挥得当,曹操大为赞赏。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做计划这件事,凡事都应该有个提前安排,重大的事情要准备一个风险预案、备用方案。正所谓有备无患,心安事成。

好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