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皮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汉武帝一心追着匈奴打,钱从哪里来文景之 [复制链接]

1#

首先,我想大家明确一点,战争打来打去,它归根到底是在打什么东西?名将猛将?单兵作战能力?战术设计?其实都不是,战争的本质是*治的延伸,最终还是在打综合国力。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再顺藤摸瓜地想一想,古往今来,有几个国家或者*权愿意有事没事就去挑起战争?除非像匈奴那样的*权必须要依靠战争来维持生计!

大炮一响,*金万两,自古以来,战争永远是都是一个*权最不愿意去面对的剧烈运动。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这种事情其实是不符合人们骨子利益最大化的需求的。

战争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利益博弈!

所以,我们需要对汉武帝一生就跟匈奴杠上了一事重新审视!更要认真去思考,汉武帝一生都在搞剧烈运动,他的成本消耗来源于什么?有些人会说,不就是摊上了一个好爷爷和一个好爹吗?但是,我们仔细去想想,一年的积蓄能经得起一年的剧烈消耗吗?经不起!所以,汉初近六十年的休养生息也是经不起汉武帝一朝54年的折腾的。由此可知,汉武帝还有很多敛财的手段和方式。

我不想去评判汉武帝敛财的对错,只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明白一些行为目的和经济逻辑!

汉武帝继承了丰厚的遗产,为什么还要大肆敛财?

汉武帝在“文景之治”大盛世之后接手了江山,按理来说,是不应该缺钱的。

但众所周知,汉武帝这个人是耐不住寂寞的,跟匈奴就火拼了几十年。战争这玩意,看起来挺提气的,那场面,让人热血沸腾、肾上腺激素急剧飙升。可是,它却是一头喂不饱、填不满的吞金兽,哪哪都得花钱,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汉文帝虽然从他爷爷和爸爸那里继承了丰厚的遗产,但是这笔巨大的遗产也支撑不了他近50年的满世界折腾。凡有动作,皆有成本,何况是“日费千金”的战争这种大动作。

先简单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战争的成本构成。主要分为*备、*需、*饷等等几大块,实际上背后还有烧钱无数的管理和服务成本。

首先,你要打仗,是不是要筹建和训练数量可观的士兵?这些士兵原本都是国家经济之中的有生劳动力,现在他们不事生产了,专职吃饱饭、流汗训练,这一进一出,国家财*就要损失一大笔经济收入。

然后这些士兵将来是要上战场的,他们总不能赤手空拳去跟敌人火拼吧?所以,他们的盔甲、武器又是一大笔开支。不要小看这一笔开支,这些东西在古代都跟奢侈品差不多。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古代*事战争中经常使用的长枪,它的枪杆就必须用特殊的木质,反复加工、反复用桐油浸泡,才能最终满足要求。

再然后,这些当兵的,你还得给他们发*饷,也就是他们也要赚钱养家,否则他们就没有心思呆在部队里了。一个国家,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大*,这每个月的*饷需要多少钱粮来支撑就可想而知了。因为士兵的待遇还不能太低,否则没人愿意卖命。

当然,上述这些东西只是明面上的成本和代价。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在开启*事行动的前、中、后是不是都要进行资源调集,这种大规模的资源调集背后的成本同样是巨大的。举个例子,今天让你组织十万人从陕西步行到东北去,你算过你要花多少钱吗?这还不算你带上那些器械之类的笨重工具。另外,你想从江淮地区靠人工运送十万石粮食过去,这十万石粮食够不够这些运输人员在路上吃的,都犹未可知!

另外,还有很多管理成本没有算进来,比如动员工作的成本,比如征调资源的管理成本等等。

还有,你打赢了,各种奖金及其它奖励措施要落实;你打输了,那些阵亡将士的抚恤金、家属的安置费,同样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总之,古代一旦开启了战争机器,那就相当于开启了烧钱的火炉,只要被卷入这个炉子中,各种经济资源就不由自主地灰飞烟灭了。

而且汉武帝时期与匈奴作战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因为之前的中原*权在作战兵种上是以步兵为主的,根据汉匈作战的要求,汉武帝必须要组建一定体量的骑兵才能实现他对匈奴作战的战略目标。

可是对于中原*权来说,组建骑兵天生就是一个烧钱的举措。

首先,中原没什么产马基地,你得满世界去找马;而且马天生就是一个败家玩意,能吃能喝不产出、脾气暴躁不好使、边吃边拉坏土质等等特性决定了中原地区养马不划算,但是,你现在指望它带你飞,即便再不划算,也要把它当作菩萨一样供起来。

其次,骑兵的培训费实在是太高。古代的一个合格的骑兵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合格的飞行员,现在培养一个合格的飞行员的代价大致是与这个飞行员体重相当的*金。可想而知,汉武帝打匈奴时,几万骑兵深入草原、纵横千里的代价有多大。

最后,骑兵的*备要求更高,人也死不起、马也死不起,对他们的保护必须到位呀!盔甲、武器必须定格地配上呀!骑兵这种的富贵兵,各方面的待遇也必须定格配上呀!

所以,别看汉武帝继承汉初近60年休养生息的经济遗产,但那些遗产根本经不起他用战争的方式去烧钱。年的科索沃战争,美国持续78天的空袭行动耗费了70多亿美元;年持续两个月的阿富汗战争,美国单*费就花了多亿美元。这还是在现代战争的情况下,在古代冷兵器战争的情况下,战争的成本还要高得多!汉武帝的家底子再厚,经得起他几十年的玩命造吗?

汉武帝一辈子背着有钱人的身份和名声,却一直都在背地里为钱发愁!

汉武帝的敛财措施

打匈奴是肯定要打的,打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怎么办?节流节不了,那就只能想办法去开源呗,想办法从老百姓身上去捞钱呗。

赚钱是水平,花钱是艺术,汉武帝是古代少有的把花钱和赚钱都完成艺术级别的大咖。他的捞钱套路很深,从具体招术上来看,大致有以下几招:

第一招:卖官鬻爵。这一招其实是汉武帝他爷爷汉文帝的,只不过他在他爷爷的操作逻辑上进一步发扬和创新了。

卖官鬻爵,自古以来就是*治场中的大忌,会极大削减官僚系统的权威和秩序。但是,纯粹从买卖的角度来看,它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成本低、来钱快。

所有的官职、爵位都是你中央*府设置的,所有的价格标定也是你皇帝说了算,这买卖还不好做?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去设置官和爵嘛,用来买卖,别人还不带讨价还价的。

汉武帝在卖官鬻爵这件事情上的“创新”和“突破”是什么呢?

第一个突破就是,他爷爷汉文帝搞这档子事时,尺度把握是比较有分寸的,他只卖一些荣誉称号之类爵位,承担实际功能的官职、实职一般还是不敢开口子的。汉武帝就不一样了,一些实职也被他摆上了货架,坐实了货真价实的权力买卖了。这种操作的破坏性有多强就不言而喻了,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通过买官而干上实职的官员一定想方设法盘剥百姓,尽快赚回成本,获取收益。

第二个突破就是,他爷爷汉文帝是搞批发或者整体销售,也就是花多少钱就可以直接买一个什么级别的爵位。聪明的汉武帝感觉这样一锤子买卖没啥意思,他创造性地把爵位分成若干等级,比如20个等级,每一个等级都明码标价,价格和汉文帝时期也差不多,但是汉文帝那时候是可以直接买某个等级的爵位,汉武帝这里就不行了,你们得给我老老实实从第一级逐个往上买。比如同样是30万钱的10级爵位,汉文帝就只能赚30万钱,汉武帝却要多赚前面9个等级的钱。

第三个突破就是,汉武帝直接把爵位、功过、金钱糅合成了一个商业体系。汉文帝时期,你买了爵位,只会让你们更有社会优越感,然后象征性地免免人头税之类的,其他方面你还是普通百姓差不多。但汉武帝却不会这么弄,他规定爵位、功劳这些东西可以用来抵罪,没有爵位、功劳抵罪也行,反正这些东西是明码标价的,用对应的钱来抵罪也行。像李广、公孙敖等人老打败仗,按律当斩的,但只要他能交得起足够的罚金,那就可以减轻刑罚。这就把整个官僚系统带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死胡同,阶级矛盾越来越剧烈了。

汉武帝这一招敛财方式最后成了后世很多朝代官僚系统溃烂的根源,说来话长,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

第二招:资产重税。这一招的本质还是直接薅羊毛。

按道理说,中国古代是农业经济为主,*府的主要财*收入应该是农业税才对。但是,汉文帝时期为了修养生息,就制定了“三十税一”的宽松*策,从而收获了良好的声誉。如果汉武帝这个时候再在农业税上去做文章,对于一向爱惜羽毛的汉武帝来说其实空间不大。

你若搞得太狠了,你的声誉会受损。而且农业税是最直观的国计民生指标,你逐渐加压,老百姓的痛感会很强烈,民生也会因此不稳定。

所以,汉武帝另辟蹊径,把阵地转移到了商业税、资产税等阵地去了。

先说商业税吧!很多人说,你们加重商业税,那本来古代就是重农抑商,我不做生意不就行了吗?但是,国计民生,没有资源流通怎么行?你不做生意,总得有人做生意呀!只要有人做生意,汉武帝便觉得事情好办了。

刚开始,还算比较温和,只是对运输载货的车辆收税,叫做“算轺车”,类似于今天的各种关税、高速收费。

但是,慢慢觉得来钱速度跟不上的汉武帝又加压块了,光收关税不行了,你们商人还得交市场管理费,其实就是保护费。为了拓展税源,甚至把*场都纳入到了合法税源之中去了。

细思极恐呀,当*府为了收税,把*场合法化,那将是民生系统的一颗大炸弹呀!

接着来说说重点的资产税,因为商业税完全卡死了,会慢慢导致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流通不畅或者通货膨胀,必须再次转移阵地。

汉武帝再次瞄准那些做生意的有钱人,推出了资产税管理办法:拥有价值两千钱的资产(注意是资产,不是利润),就要缴税一百二十钱,税率是百分之六。手工业的小商小贩稍微好点,税率为百分之三。

咋一看,这税也不重呀!但是,大家别把这事想得太简单。因为古代的资产评价标准十分不完善,人为操作的空间太大了。

比如,你说你只有两万钱的资产,我非说你有二十万钱的资产,你怎么自证清白?比如,你说这一堆货物是一船的量,我非说可以装两船,你交不交两船的税?比如你说身上那块玉不值钱,我非说那是奢侈品,你又能如何?

总而言之,资产税在当时那种法制、体系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就是一个破坏民生的大杀器。因为什么都是执法人员那张嘴说了算,要你交多少就得交多少。

于是,类似于一块破布而引发的惨案此起彼伏,民不聊生。

汉武帝后来也意识到了这样不行,于是再次规定,对于不好计价的货物还是按车算,平民有一辆轺车要缴纳一算的税,有五丈以上的船也要缴纳一算的税,商人的税收还要加倍。

但是,这种计税方式还是很粗犷,基本上还是任凭收税人员那张嘴说了算。

逼不得已,很多百姓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隐匿或转移自己的财产。汉武帝针对这种情况,又颁发了著名的《告缗令》,具体内容就是鼓励互相揭发别人财产,查出来谁家藏匿财产不上报就强制充公,然后*府和告密者对半分。

这玩意就是赤裸裸的阳谋呀,和“斗地主,分田地”的逻辑差不多。无产阶级天生就仇视资产阶级,结果这个《告缗令》再次成为阶级斗争甚至私人报复的大杀器。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汉武帝时期中产阶级的生态被破坏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从而给后来的豪族崛起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第三招:货币膨胀。这一招就是制造假币、劣币和发行虚拟货币。

先说汉武帝时期的“虚拟货币”鹿皮币吧。这玩意就是一块*皮,一方尺的*皮饰上紫色的花纹。汉武帝规定它值四十万钱,不准打折、不准显贵,宗室贵族还必须得买。

依照汉代的礼仪,诸侯朝觐与祭祀祖先时,需要使用玉璧。所以汉武帝规定诸侯在使用玉璧的时候,都必须用鹿皮币作垫子,衬在玉璧下面,以示尊崇。要是谁不干,那就是对祖宗神灵不敬,分分钟弄死你。

所以,即便大家都明白“玉璧才值几千钱,垫玉璧的那块破皮子却要花四十万钱”的逻辑荒唐,但是为了做一个汉武帝眼中的好同志,只得甘当冤大头了。

再来说说制造假币、劣币的事情。这玩意在逻辑上是一目了然的,但过程却是十分复杂的,详细介绍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就简单介绍一下。

汉代流通的货币都是铜钱和*金,其他货币得不到市场认可。结果汉武帝率先脑洞大开,用不值钱的锡掺杂到银里面,发明了所谓的“白金币”。

白金币有龙币、马币、龟币三种,分别值、、钱。当时,老百姓一看都傻眼了,这是啥玩意?一块白板板上面刻上一只乌龟就值钱,既然你说可以,那你要多少我们就给你造多少吧!一时间,全天下都在用白金币套现真正有流通价值的*金和铜钱。

汉武帝一看情况不对,于是规定白金币只能由朝廷铸造,民间只能铸造铜钱。这不是开玩笑吗?只能你耍流氓,老百姓就必须要实打实地铸造良币?结果,大量死铸白金币的走私团伙又冒出来了。

汉武帝赶紧加派人手进行管理遏制,结果制造了无数惨案,还增加了巨大的管理成本,但老百姓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依然有大量的人冒死私铸白金币。大汉的监狱都关满了人,但是私铸白金币的情况屡禁不止。

在这种恶性循环下,汉武帝自己都感觉如果一直采用这种高压*策下去,估计人都杀光了,白金币也依然会被掺假,于是便废除了白金币,并顺便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禁止民间铸钱。

汉武帝最开始推出了一种叫“五铢钱”的新货币,但是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产能不够,五铢钱的发行量满足不了偌大的大汉帝国的需求。就一边着手扩大中央的铸币产能,一边把部分铸币权下放到各个郡国,毕竟都是老刘家的人嘛。

结果没过多久,汉武帝*府便开始在钱币重量上偷工减料了,各郡国也纷纷仿效,流向市场并最终通过税收回到中央*府的货币又全部变成了劣币。汉武帝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

于是,汉武帝又动脑筋了,在五铢钱上用红铜镶了个边,号称“赤仄五铢钱”,这种钱只能由中央铸造,且是税收唯一认可的货币。

结果搞来搞去又是白金币的套路了,最后没办法,汉武帝再次将铸币权统一收归国有,并把铸币用的矿产也收归国有,算是彻底垄断了铸币权。

汉武帝彻底垄断了铸币权之后,大量铸币造假,迅速地引发了通货膨胀。但中央*府在这漫长的流通过程之中,早已套利成功。

这一招因为太敏感,所以不便太过于展开介绍!

第四招:与民争利。这一招就是动用国家资源与老百姓去争夺商业利益,可想而知,老百姓能干得过*府吗?

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操作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核心资源进行*府垄断之后,比如说著名的盐铁,老百姓的钱袋子就再也关不住了,想要你什么时候拿出来你就得什么时候拿出来,想要你拿多少出来你就得拿多少出来,因为没有那些东西,你的生活和生存都会很困难。

这就是后世垄断企业的初级模板了。有了这些垄断企业,老百姓的生命线就不是由市场决定了,而是由*策决定了,生活越来越受限制。

太史公曾说:“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什么意思呢?就是治理天下,最低级的方法就是与民争利。

这一招虽然保证了*府的财*收入,但是对民生系统的伤害性实在太大了。大家想一想,汉武帝往后,历朝历代私自贩卖盐铁都是杀无赦,为什么盐铁贩子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综上所述,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高压操作,在压榨当时百姓的血汗钱上几乎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即便当时老百姓的农业税依然是“三十税一”,其实到了汉武帝晚年,被压榨得毫无生机的老百姓很多都只能卖身为奴,大量人民流离失所,濒临崩溃。

汉武帝敛财的逻辑分析

我曾经说过,读懂汉武帝这个人基本上就读懂了半部封建史,因为他确实是奠定和定型了封建统治框架,后世的封建*府基本上在他这个基础上修修补补。

所以,我们在看待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时,一定要保持理性、保持客观,既不能因为他的丰功伟绩而盲目崇拜,也不能因为他的冷酷无情而彻底诋毁。

他塑造了一个民族的*魄,打下了大大的疆土,他也剥夺了老百姓的诸多权益,阻碍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经济进步。

因为他成功地将整个天下变成自己实现欲望的提款机,造成民间没有资本,商业无法发展,每一个百姓都活得困苦艰难!一个民族每天都在考虑明天应该怎么活下去的时候,你能指望它有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吗?看看匈奴!

其实,不太想分析汉武帝的敛财逻辑,因为我不希望大家看了我的文章之后,学了一肚子的阴谋诡计,这与我的初衷实在是相违背的。

秉承还原历史真相的初衷,简单地说两句吧!

商业的价值来源于资源的流通,资源不流通则很难产生价值。现在很多偏远地区不是没有好东西,但是好东西不能很好地流通,他们能有什么收获吗?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做“要致富先修路”。为什么修路就能致富?不就是为资源的流通创造便利条件吗?

所以,我们经常会在经济领域之中看到很多经典的案例,实际上,在本质逻辑上,他们都是在资源流通的渠道上做了手脚。

举个例子来说,垄断企业为什么那么赚钱?因为他们成为了唯一的流通源头,流量有保障!再看看他们垄断的都是什么行业?一般都是刚需品,没有那些资源你会过得不好,这样才会让你束手无策、无力反抗……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汉武帝为了敛财而放出的几大杀招:资产商业重税、群众告发检举、货币通货膨胀、垄断企业和卖官鬻爵。哪一个不是垄断逻辑?官爵是他们老刘家量身定做的;税收是他手下的马仔按照他的意思去收的,想怎么收就怎么收;群众检举的利益分配也只有他们才能够提供;货币垄断和企业垄断就更不用说了。

不展开说了,只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去评判一个人生活得好不好,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条,这个人获取核心资源的途径多不多、能力强不强。

我们需要做的,永远是根据自己的短板去努力补强,尽量去走出我们能够走出的困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