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皮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历史照片1940年前后上海市巷里的生 [复制链接]

1#

在大上海繁华的十里洋场和闪烁霓虹之外,还深藏着这座城市的传统脉络,在这最朴实无常的市巷生活中或许有你割不断的乡愁和记忆。照片中的男子和他身边的孩子衣着得体,面前的小桌上摆着黄铜水烟壶和插着字画的葫芦瓶,可能是一位教书或写字先生

孙辈绕膝的老人

正在给荸荠(马蹄)削皮的老人。秋冬季成熟的马蹄是江南地区每年不可错过的美食,有“地下雪梨”之称,食法多样,生吃尤佳,削过皮的马蹄白白嫩嫩,先浸泡在清水中防止氧化变色,待逛街的人多了再用竹签串起售卖,看见这一口咬下脆甜多汁的马蹄,路过的小孩子们是难抵诱惑的,其地位堪比冬天北方的“冰糖葫芦”。在同时期的照片中,杭州街边的马蹄串常见的是左右对穿,而上海多为图中的上下对穿

码头售卖新鲜马蹄串的男孩,从竹篮里的铜板和左手的空桶看生意应该不错

市集上的小食摊,售卖的像是一种裹上蔬菜煎食的米饼(还是北方的面食糊塌子?知情老师请指正),按喜好浇上几勺酱油、食醋等调料就能享用了

外焦内酥的手打烧饼,种类多样,看这卖相就想咬上一口

江浙地区最受欢迎的早点之一:“粢饭”。甜口的包上白糖黑芝麻粉,咸口的包上榨菜油条(记得米饭团还分1两份和2两份的),再来一碗豆浆,美味满满

市集上的魔术摊位,横幅上写着“各种魔术戏法新到奇怪动物”。小时候去花鸟市场还能看到类似的摊位,用聚丙烯塑料布绕着几棵树围出一个圈,门口挂着类似的广告横幅,进去看的什么记不清了,只记得有当时挺热门的“绿毛龟”

市集上的魔术摊位外悬挂的招牌,图片中写着“背对背希奇古怪”的是连体婴儿

生息在苏州河上的船民

上海外滩,黄浦江浮动码头的固定桩上晾晒渔获的中年妇女。背景处顶部有塔楼的建筑是建成于年的有利大楼

街头卖花的男子,花的种类挺丰富,感觉是按商铺定制送货的。当时的大上海里除了有电影里“卖花姑娘”,还有很多照片中“卖花汉子”

街头卖花的男子,面对镜头表情略显“羞涩”。从背后建筑看,和上一张照片拍自同一场所

售卖文玩物件的小摊。西洋眼镜看起来是主打品种,当时的眼镜装饰成分居多,是一种风尚和潮流,由于制作工艺和材料所限,只能看到圆形镜片

市巷里售卖炉灶、竹篾器和五金件的沿街摊位,浮世不争,布衣平履,市井生活味十足

年轻的学徒正在学习制秤的手艺活。这些印着时代烙印的老手艺很多都在离我们远去

市集上的水果摊。这个水果摊只售卖甘蔗和西洋苹果,我国土生的苹果叫“柰”,果小、皮薄、味甜美但不耐存储,现在我们常吃的西洋苹果清朝末年才传入中国,最早在烟台进行种植,民国以后西洋品种的苹果逐渐占据国内市场,土生品种逐渐被果农淘汰

街头租售连环画和图书的书摊。民国时上海的沿街书摊大多在市巷的壁角、转弯处,简单的书摊靠墙支起几个木板钉成的书架,整齐插上书,再摆上高低不一的几张凳子就能开张了。民国14年(年),上海世界书局将新出版的五部图画书正式定名为“连环图画”,从此“连环画”这一形象生动的图书形式就在中国风靡开来。花上几个铜板就能在书摊待上大半天,这里成为普通民众尤其是上学的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

图中男子制服左领章上有“保1”二字,胸标上依稀可见“上海市保安第一团”及“中华民国二十X年”字样。查阅资料:其应为淞沪抗战爆发前上海保安总团第一团军人。年5月5日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中方不得在上海驻军。为保证上海治安,民国25年(年)4月上海市政府将保安处改为保安总团,下辖第1、第2团两个团,每团辖3个大队(官兵共余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