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皮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徐课堂第17课浅谈P1P2电位在左后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70317/5252031.html

一:左后分支室速简介

(图示为典型的左后分支室速体表心电图)

分支型室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常发生于左后分支和相邻的心室肌之间,患者多无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易突发突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预后良好。

现多数电生理专家认为,左后分支室速的机制是由后分支区域的浦氏纤维网和后间隔区域的缓慢传导区(可能有心室肌)之间形成的折返所致。

(图示为Tawara教授等绘制的左束支及其以下部分复杂的浦氏纤维网分布)

复杂的左束支及浦氏纤维网的分布,造就了复杂的分支室速的折返还,年Nogami教授首次提出的P1,P2电位在左后分支室速标测中的应用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帮助。

二:什么是P1,P2电位

先说P2电位,P2电位即我们常说的P电位,也叫PP电位,如下图2所示。

如图示,图一为放置于左室间隔的十极电极。图二为窦率下导管记录到的左后分支电位,也即P电位。同时,在V波后面还能够记录到另一个成分,如箭头所示,此为窦率下的晚电位,也叫舒张期电位,即DP电位。DP电位在心动过速时,就是我们所说的P1电位,后面会详细解释它的由来。

再看图三,能够发现一个现象,在心动过速发作时,PP间期是不固定的,而DP间期是固定的,这也就说明,左束支主干部分只是心动过速的旁观者,而产生DP电位的终末端才是心动过速的折返环的一部分。

这张图似乎更能说明问题,窦率下记录到的DP电位,在心动过速发作时明显提前,成为心动过速的驱动者。

三:P1,P2电位的由来

那这个DP电位,也即P1电位是怎么来的呢?请看下面这幅图:

窦性心律的时候,激动沿希浦系统下传,能够记录到清晰的P电位,也即P2电位,图中实线箭头。同时前传会激动缓慢传导区(图中上部虚线箭头),形成前传P1电位,沿正常希浦系统前传形成P2电位后,又会沿缓慢传导区逆传形成逆传的P1电位,为何我们在临床中经常在窦率下记录不到P1电位呢,就是由于前传和逆传的P1电位发生了冲撞。

心动过速发作时,激动沿缓慢传导区前传产生P1电位,然后经分支末端沿后分支逆传产生P2电位,到分支近端处折返回来继续激动缓慢传导区产生P1,如此反复形成折返。

如上示意图所示,我们常在分支区域记录到PP电位,也即P2电位,而在缓慢传导区记录到DP电位,也就是常说的P1电位。

四:P1,P2电位指导下的左后分支室速消融

常见的左后分支室速消融方法有这样几种:窦率下的解剖消融,窦率下的最早逆传P1电位消融,心动过速最早P2消融,心动过速下最晚P1电位消融。

了解了P1,P2电位后,我们重点讲解下后三种消融方法的内在原理。

(1)窦率下的解剖消融

(2)窦率下的最早逆传P1电位消融

窦率下的最早逆传P1电位消融,如图三所示,窦率下的最早P1电位即为心动过速的出口,图一图二所示的蓝色点即为窦率下标测到的晚电位,也即P1电位,选择最早点处消融,此P1最早处,也即P2的最晚处,故窦率下若无清晰的P1电位,可结合P2电位寻找靶点。

有时窦率下记录不到P1电位,但消融后会记录到明显的V波后面的晚电位,因消融切断了心动过速的折返环,窦率下激动可同时沿分支和缓慢传到区下传。

(3)心动过速最早P2消融或者最晚P1消融

图中所示PP即为P2,Pre-pp即为P1,可清晰看到,最早的P2处即为心动过速的出口。最早的P2对应的位置也即最晚P1所在处。

五:结语

分支室速的电生理机制十分复杂,本文仅就主流观点进行简单总结,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小徐于徐州

年5月14日

淮海小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