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皮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聆听海洋声音,探寻生物奥秘年汕头 [复制链接]

1#

4月12日下午,年汕头市濠江区中小学生中科科考“海洋生物科学考察”研学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拉开序幕!在濠江区教育局相关领导的带领下,来自濠江区27名中小学生和20名老师代表前往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开展“海洋生物科学考察”研学活动。

满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同学们出发了。本次研学活动,将让濠江区的中小学生和老师们一起走进特殊的学习“课堂”——他们倾听海洋科普讲座,打开通往海洋生物世界的大门;他们驰骋海洋之上,与海洋生物近距离接触,探秘海洋生态圈;他们追随海洋的足迹,在标本室里了解海洋生物的今生前世,又在实验中窥探海洋生物的奥秘......他们将接受海洋的馈赠和知识的洗礼。

第一课:走进中国科学院

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

聆听海洋科普讲座

同学们的第一课是在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试验站聆听中科院导师的海洋科学报告。中科院导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让同学们逐步了解了实验站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目前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梭子蟹、马氏珠母贝、绿海龟、玳瑁、棱皮龟、石斑鱼类、龙虾、鲍鱼、珊瑚以及多种名贵鲷科鱼类、贝类资源等。

聆听海洋科普讲座

通过讲座,同学们都对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试验站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来实验站作为中国亚热带海洋科学研究唯一的综合研究与技术支撑平台,已经有20多年亚热带海湾研究的历史啦。它持续监测并记录着热带海湾及其临近海域生态系统主要环境因子、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结构和功能,为揭示大亚湾及其临近海域环境与生态系统变化机制和发展趋势做出重大贡献。所以,探索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收获成果的伟大事业。

聆听海洋科普讲座

第二课:出海

探秘海洋生物揭开海水奥秘

伴随着阳光、海风以及欢快的笑声,同学们开启了第二天的研学之行,今天的任务是跟随中科院导师乘坐考察船出海,采集海洋生物及环境水样,并记录采集数据和信息。

乘坐考察船出海

考察船上,中科院导师带领同学们监测大亚湾不同区域海水的水温、酸碱度等,感受不同区域的海水变化。您瞧,同学们先在不同的海域用专业的容器对海水进行取样,然后将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仪(YSL)放入样品中。此时,仪器上马上就能显示出海水的PH值、盐度、温度、电导率、叶绿素等数据。看到这个强大的仪器,同学们纷纷赞叹现在的科学仪器真的是太先进了,大大减轻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负担。

同学们在船头读取考察船的坐标位置

中科院导师为同学们讲解野外作业的基本知识

中科院导师为同学们示范海水水样采集

同学们对海水水样数据进行记录

“快看,快看,采集海洋生物开始了!”在考察船驶离港口约30分钟,工作人员首先撒下了第一张网。同学们在二层扒着栏杆看工作人员将渔网、浮标还有连接的绳子撒下海里,约半小时后,长长的渔网被一段段地重新收上考察船,不一会,那个又大又长捕鱼专用的渔网兜终于露出了水面……此时此刻,大家屏住呼吸,瞪大眼睛注视着正拉上来的渔网兜,“哇哇哇……”大家激动得禁不住地喊了起来。紧接着,工作人员干净利落地将活蹦乱跳的鱼虾全部倒进船舱内。霎时,一阵阵浓浓的鱼腥味直向鼻孔里冲,同学们却没有顾及这些,个个余兴未尽地同工作人员一起挑选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样品。

撒网

收网

同学们挑选喜欢的海洋生物样品

在船上,同学们感受着咸腥的海水溅到甲板上,看着渔网中的海洋生物,听着中科院的导师对各类海洋生物的身体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等细致的讲解,原来学习无处不在,不止课本上单一的文字与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实物图片,也不只是老师口中的描述,而是如此地鲜活与生动。这一切真实的体验都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去触碰,去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三课:科学家带你

走进实验室做实验

01

海洋生物标本制作

下午,同学们带着亲自挑选好的海洋生物样品走进了中科院大亚湾科学家们开展科研实验的实验室。在中科院导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始学习、制作海洋生物标本。虽然实验室里弥漫着海洋生物的腥味和实验室特有的气味,但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每个孩子丝毫不受影响,他们专注、仔细、严谨,每个人都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学会整个实验过程,做出最完美的生物实验标本。

听随中科院导师的指导,同学们先将各自采集好的海洋生物样品进行清洗,并对它的体长、体围等数据做了详细测量和记录;接着小心翼翼地将鱼腹朝上,用刀沿腹部正中线切开,仔细地剔除生物体内肉、脂等不必要的部分;待鱼皮和肉体分离后洗净、晾干,最后倒入70%的酒精进行浸泡、装封等。

海洋生物标本制作步骤

1

清洗生物样品

2

测量生物样品的体长、体围等数据

3

解剖生物

4

清洗并干燥生物样品

5

将生物样品存袋、倒入酒精

6

把空气排出、进行装封

看着自己手中的标本逐渐完成,同学们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标本,兴奋地喊道:“现在我也是一名有自己作品的小‘科学家’了!”

02

海水环境指标测试

除了海洋生物标本的制作,同学们还在中科院导师的指导下,对大亚湾四个不同经纬度取回来的海水水样进行对比研究,并用仪器测量出数据,如深度、密度、PH值、海水盐度等。

同学们使用仪器检测海水水样

中科院导师教同学们读取数据

同学们记录海水水样数据

在测量海水密度的实验中,同学们通过专业的仪器,对不同水域的海水质量、体积和盐度等数据进行采集和对比分析,顺利地完成了检测。

同学们对海水质量、体积进行测量

同学们对海水进行PH值检测

分析对比数据

在海水盐度实验,同学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始终无法避免仪器上产生气泡,而气泡的产生会对实验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经过反复几次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原来是放置盐度计盖板时速度太快,有空气进入,才造成了气泡的产生。知晓原因后,同学们马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并顺利地完成了实验。

中科院导师对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

同学们进行海水盐度实验

整个实验过程,让同学们逐渐明白:任何一项科学数据,都是科学家们在不断纠错、不断精益求精的实验下得出的结果,同学们在实验中不仅培养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更培养了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第四课:研学分享会

研学分享会现场精彩掠影

夜幕悄悄降临,一场别样有趣的分享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此次分享会,不仅是同学们交流讨论学习心得与成果的平台,更是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比拼。

在研学活动开展之前,同学们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研学准备。他们提前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海洋科学知识,并在研学分享会上向其他同学们分享自己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们进行共享。

同学们在分享中相互交流,各抒己见。独特的见解,有趣的科学知识,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分享会成为一场集聚海洋科学知识的大盛会。同学们在分享和交流中不仅大大地提升了科学知识和科学内涵,也逐渐地掌握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

研学分享会现场精彩掠影

第五课:走进大亚湾气象观测站

14日清晨,伴随着窗外山上的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同学们开启了新一天的研学之旅。

气象观测站里,各种各样的观测仪器让同学们大饱眼福,平日里变幻莫测的气象在这里都能够被一一解读。现场,气象站的导师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观测场内风向仪、温度计、雨量计等仪器的摆放布局、实际用途以及数据采集过程,一边跟同学们讲解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重要性。

测量与记录地表湿度

观测雨量计

认识雨量计测量原理

认识日向仪工作原理

观测风向

在气象站导师的讲解下,同学们逐渐了解到:复杂的天气变化,事实上都是由水、风、热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想要准确测出气象的变化,需要对风向、风力、温度、雨量等数据进行详细的测量。如果想得出一个理想的结果,更需要花费两个星期或更长的时间进行长期观测和记录。

听完讲解,同学们纷纷感叹:即使有了先进的科学仪器能够帮助科学家们进行远距离的气象数据传输和实时监测,但他们身上依旧扛着繁重的工作和艰巨的任务。同学们不禁被科学家们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苦的科学精神所深深折服。

第六课:走进大亚湾

海洋生物标本馆

走进大亚湾海洋生物标本馆,馆里丰富的藏品令同学们大开眼界。“哇,这里有鲨鱼!”“这还有河豚!”标本馆里繁多的种类让同学们惊叹不已。除了鱼类标本,还有蜉蝣动植物标物、软体动物标物、节肢动物标本等。看着平日里不常见的海洋生物被科学家完美地保存,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一会瞧瞧这个,一会瞧瞧那个,并细心地将标本数据给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探究和学习做好数据的收集和准备。

同学们观察标本并记录数据

中科院导师还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了海洋生物分类知识以及海洋生物标本的制作、保存方法。

不少眼尖的同学还发现标本的制作有着明显的差异。原来,标本的制作有着湿制和干制两种方法。后者虽然过程颇为繁琐,但却能最大限度保留标本的颜色形状。

中科院导师讲解海洋生物分类等知识

此次大亚湾研学之行,深深地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同学们通过亲身地投入和参与,在研学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见解,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为了开拓同学们的知识视野,扩宽同学们认识世界和掌握知识的渠道,下午,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来到了位于深圳市的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了解与海洋等方面相关的地质知识。

第七课:走进大鹏半岛

国家地质公园

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以距今约1.46-1.35亿年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时期的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古火山地质遗迹及2—1万年以来形成的海岸地貌景观为主体,里面可藏着不少地球地质秘密。在这“山海相依,水火共融”的地质公园里,同学们又将会有怎样的探索呢?

走进展厅,迎面而来的是古老文化与现代信息的完美融合。馆内岩石多样:流纹岩、凝灰岩、集块岩等岩石遍布整个展馆;海蚀柱、海蚀崖、砾石滩、海底珊瑚礁等海岸地貌景观更是种类齐全、发育完整。每块石头、每种地貌就像是地球的观测者,为同学们诉说着地球的点点滴滴;更像是一本史书,带领同学们见证地球的沧海桑田。

走进地质博物馆

而大量的现代化展览手段:多媒体影片、3D影片、幻影成像;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加上复原了海蚀洞、火山喷发等10余处景观场景,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古火山地貌和海岸风光中。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同学们了解了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情况等丰富的地质知识。

行走于博物馆中,同学们既可以近距离赏析晶莹剔透的矿物晶体,又能通过多种现代化科学技术领略地球的奥秘。眼观、耳听、笔记,行走之间便将知识记于脑海。

同学们观察并记录矿石特征

一场地质与矿石的饕餮盛宴让同学们大呼爽快,琳琅满目的“地质宝藏”、行走间的记录和寓教于乐的学习模式也让同学们轻轻松松地了解了地球的演变、矿石的采摘、地质结构的类型等。他们兴奋地表示着:“百闻不如一见,平日里虽然能在课堂、网络、书籍认识这些东西,但是当自己近距离去观摩、学习,那种真实感是书本和网络给予不了的。”

研学的快乐时光转眼即逝,同学们用密密麻麻的研学日记记录了他们丰富的收获。每个数据、每项记录都是孩子们珍贵的回忆与宝贵的财富;每次分析、每次总结都见证了孩子们的付出与成长。

研学手册

大家在此次活动中感受到了科技的无穷魅力,点燃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也大大激发了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决心。

经过三天两夜紧张的学习和交流,同学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方法。活动中也评选出了最佳主持人风采奖,最佳解决问题能力奖,知识渊博博士奖,最佳演讲奖等4个奖项。最终,贝晓宁、吴彤阳、丁康宁、朱瑜粤等4名同学力压群雄,荣获嘉奖。

颁奖现场精彩掠影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